2月22日上午,由中國印刷博物館聯合光明網推出的“印出東方 云觀印博”系列直播活動第五場走進中國印刷博物館,帶大家“云”觀“三生萬物——印刷未來3D打印應用展”。
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印刷文化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孫寶林在直播中向網友介紹相關知識。
近年來3D打印已經走進了大眾視野,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初步應用,也是未來印刷打印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應用方向。
直播中,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印刷文化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孫寶林說,3D打印與傳統打印機最大的區別在于它使用的“墨水”是實實在在的原材料,堆疊薄層的形式也有多種多樣,可用于打印的介質耗材也是種類多樣,從塑料到金屬、陶瓷以及橡膠類物質。利用計算機三維建模制造出任意復雜形狀的物體,可以解決過去難以制造復雜結構零件的難題,并大大減少了加工工序,縮短了加工周期。這一技術特點決定了3D打印技術在產品創新中具有無限廣闊的前景。
據介紹,3D打印技術具有準確、多變、可塑性強的功用性。除制造業外,3D打印技術也可應用于生物工程、醫療、文物研究、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中,如打造精密儀器的范模、定制義肢、復制易損文物,進行創新菜品制作等。
在這個展廳內,不但能直觀地了解3D打印技術對人類未來生活的影響,還能從3D打印玩具、3D打印巧克力和打印自選咖啡拉花圖案等互動體驗項目增加觀眾的趣味體驗,將3D打印技術的魅力全方位立體地展示給廣大觀眾。
在直播的最后,孫館長帶領網友一起天馬行空地暢想了3D打印技術在未來發展的可能: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背景下,3D打印技術將會成為推動智能制造的主線,它特有的個性化定制優勢,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生活,還能推進經濟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穿上自己設計并用3D打印而成的衣服去上學;在學校打印一個1:1尺寸的鯊魚模型;在外太空或是家中的廚房打印面包或荷包蛋……而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則可以換上3D打印的器官,開啟他們豐富多彩、健康愉快的新生活!
截至直播結束后,本場直播累計觀看量106萬。“印出東方 云觀印博”系列直播活動還將陸續推出,網友們可鎖定一直播光明網直播間和光明網首頁,一起期待之后的精彩直播。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及內容來源于光明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若有疑問,請與本文作者聯系。